國內外閥門采購流程與供應鏈管理對比
閥門采購供應鏈的中外管理比較
1. 國外工業國的閥門采購供應鏈管理
國外工業國的閥門供應鏈總體分“項目采購”與“日常采購”兩種業務類型管理,相應的采購政策有很大的區別。
(1) 項目采購 即大型工程項目的采購。特點為一次性采購量大,技術要求復雜,但采購的計劃性很強,閥門廠家有相對合理的生產周期。這種類型的采購方式往往是:直接工廠采購,即由終端用戶或工程公司直接與閥門廠家談判采購。這同中國目前的閥門采購供應鏈是基本一致的。
(2) 日常采購 即集團各工廠的日常維修、保養采購。特點是每次采購量小,技術要求簡單,突發事件多,采購往往沒有計劃性,要求現貨限時送達。這種類型的采購方式一般是:向庫存商采購。
通常國外工業國的能源工業終端用戶其項目采購占其總需求約60%,日常采購占其總需求約40%.其對日常采購的管理與中國能源工業終端用戶最大的不同在干向庫存商采購而非工廠直接采購。這反映了其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市場經濟已到了相對比較成熟的階段。
以英國為例,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其工業閥門的銷售渠道也是以工廠直銷為主。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采購及時性與專業性也越來越困擾終端用戶。這樣,一個新型的經濟實體:庫存商應運而生。其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調節供應與需求矛后,通過儲備大量各種不同種類的閥門現貨,滿足終端用戶追求的“一站式采購”與“即時采購”的需求。
2) 作為專業的閥門經銷商,向終端用戶提供行業發展咨詢,對其供應商管理提供業務咨詢。
3) 配合終端用戶輔導閥門廠家,幫助其理解與掌握用戶的技術規范,井對閥門廠家的產品質量作例行采購檢查(部分國外石油公司如殼牌石油完全依靠庫存商做常規采購質量檢驗,其本身只負責對特殊產品作采購質量檢充,從而優化檢驗資源)。
4) 向終端用戶提供其他增值服務,如:閥門維修與改制、技術規范、采購規范的修訂等。
2. 中國閥門采購供應鏈管理
中國改革開放前長期實行典型的計劃經濟,閥門企業無需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企業通過行業“訂貨會”或直接由主管上級下達“任務”方式就可輕松獲取訂單。企業的銷售方式為直銷型,即無論是大型工程項目采購,或是日常維護性采購,都是由工廠直接銷售至終端用戶。這樣的采購供應鏈管理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的閥門工 業。同國外工業國相比,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這樣的直銷模式,特別是針對終端用戶日常維護性的采購需求,顯然已明顯不適應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1) 終端用戶的需求不能得到快速響應。國外庫存商可以提供四小時交貨服務承諾,然而在中國即使是通用閥門也得不到現貨采購,通常需要一個月以上采購周期。緊急維修狀態下這樣的矛盾更加明顯。
2) 由于采購緊急,終端用戶往往不得已讓步接受閥門廠家的各種技術要求偏差,或不得已更換原始優質品牌設備閥門廠家,讓步接受一些雜牌工廠產品,這樣給系統裝置的安全運行又帶來隱患。
3) 閥門廠家對用戶無休止的緊急需求不甚苦惱。不合理的短生產周期,迫使閥門廠家對原先制造流程不得不作修改,這樣又帶來成本上升與質量隱患。在終端用戶的重壓之下做與不做都處于兩難境界。
供 應及時性要求閥門廠家對用戶的需求作出快速響應,這個快速響應時間是指產品遞送到客戶手中或服務完成所需要的時間。企業越善于及時滿足客戶的需要,就越易 獲得更高的產品價值,從而進一步強化自身的竟爭優勢。國外工業閥門庫存商的存在,是市場經濟發展導致資源合理配置組合的必然產物,它的存在使得國外工業閥門廠家對終端用戶的日常維護需求響應速度與效率得到了優化。
四、國內外工業閥門供應商鏈管理結論
國內外工業閥門供應商鏈管理模型的差異本質上反映的是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差異,同時也是成熟市場與新型市場的差異。通過研究國外工業閥門供應鏈發展的歷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預見相同產業在中國未來的發展走向。關鍵問題是何時中國才能走向國外供應鏈模式,其兩個關鍵前提條件是:
① 中國的經濟體制真正由計劃經濟全面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② 工業閥門廠家通過產業整合,淘汰大部分低效、低質的中小企業從而形成為數不多的真正重視質量、品牌的優勢企業集團。何時具備了這兩個關鍵條件,那么類似國外的工業閥門供應鏈模式在中國出現就可預見了。